發表日期:2022/10/25 來源:托普云農 瀏覽次數:1065次
為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種業振興行動有關要求,進一步做好我省稻、玉米品種選育及審定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05號)以及《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農業農村部令2022年第2號),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制定了《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 2022年修訂) 》《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 2022年修訂) 》,本標準自印發之日起實施。
附件:
1.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2022年修訂)
2.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2022年修訂
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
2022年9月28日
附件1
安徽省稻品種審定標準(2022年修訂) 1 基本條件
1.1 抗病性
品種每年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年度≤5.0,穗瘟損失率 最高級≤7級。
稻瘟病自然發病高感試驗點≤1(執行國家水稻試驗抗 病蟲性田間調查和鑒定評價標準)
白葉枯病最高級≤7級。
稻曲?。ㄋ氚l病率%)≤25.0(采用自然誘發鑒定方式), 且稻曲病自然發病高感試驗點比例≤50.0%。
粳稻品種條紋葉枯病抗性最高級≤5級。
除達到上述要求外,早秈品種應對白背飛虱進行抗性鑒定,中秈、晚秈及粳稻品種應對褐飛虱進行抗性鑒定。
1.2 生育期
不超過安全生產和耕作制度允許范圍。雙季早秈和雙季晚秈平均生育期不長于對照2.0天,中秈遲熟組不長于對照 7.0天,中秈早熟組不長于對照1.0天;雙季晚粳平均生育 期不長于對照2.0天;中粳遲熟組不長于對照5.0天,中粳 早熟組不長于對照1.0天。
當對照更換時,生育期指標由稻專業委員會作相應調整。
1.3 結實率
中稻品種單年結實率<70%的試驗點數≤2個;雙季稻品種單年結實率<65%的試驗點數≤2個。
1.4 抗倒性
正常年份,倒伏程度≥3級(倒)且倒伏面積≥30.0% 的試驗點比例≤20%(因自然災害導致嚴重倒伏的試驗點除 外)。
1.5耐熱性
中秈品種耐熱性≤7級。
1.6 真實性和差異性(SSR分子標記檢測)
同一品種在不同試驗年份、不同試驗組別、不同試驗渠道中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應當<2個。
申請審定品種應當與已知品種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 ≥3個;申請審定品種與已知品種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 =2個的,需進行田間小區種植鑒定證明有重要農藝性狀差異。
2 分類品種條件
2.1 高產穩產品種
審定品種與對照同為常規稻或雜交稻,與對照同等級品質,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4.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平)試驗點比例≥65%。比對照品質差的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5.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平)試驗點比例≥75%。
雜交稻作對照品種的常規稻品種,每年區域試驗及生產 試驗產量比照第一款,比對照增產幅度相應降低2個百分點。
常規稻作對照品種的雜交稻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產量比照第一款,比對照增產幅度相應增加3個百分點。
2.2 綠色優質品種
2.2.1品種分類
2.2.1.1 抗病品種:白葉枯病、稻曲病抗性達到中抗及 以上,秈稻品種稻瘟病抗性達到中抗及以上,粳稻品種稻瘟 病和條紋葉枯病抗性均達到抗及以上。
2.2.1.2 抗蟲品種:早秈對白背飛虱達到中抗以上水平,中秈、晚秈及粳稻對褐飛虱達到中抗以上水平,且優于 對照品種一個級別及以上。
2.2.1.3 優質品種:品質達到農業行業標準《食用稻品 種品質》(NY/T 593—2021)二級及以上。
2.2.2產量指標
2.2.2.1抗病品種:稻瘟病抗性達到中抗及以上且與對照同等級,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3.0%, 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平)試驗點比例≥65%。達到 中抗及以上但低于對照,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5.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平)試驗點比例≥65%。達到中抗及以上且優于對照,每年區域試驗、 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減產≤0.0%。
2.2.2.2抗蟲品種:抗性達到中抗及以上,每年區域試 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減產≤0.0%;抗性達到抗及以上, 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減產≤3.0%;抗性達到 高抗,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減產≤5.0%。
2.2.2.3 優質品種:審定品種與對照同為常規稻或雜交稻,品質達到農業行業標準一、二級且與對照同等級,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3.0%,每年區域試驗、 生產試驗增(平)試驗點比例≥65%。達到農業行業標準二級但低于對照,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 5.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平)試驗點比例≥65%。 達到農業行業標準二級且優于對照,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 驗產量比對照減產≤2.0%。達到農業行業標準一級且優于對照,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減產≤5.0%。
雜交稻作對照品種的常規稻品種,每年區域試驗及生產試驗產量比照第一款,比對照增產幅度相應降低2個百分點。
常規稻作對照品種的雜交稻品種,每年區域試驗及生產試驗產量比照第一款,比對照增產幅度相應增加3個百分點。
2.2.2.4 綠色優質品種:稻瘟病或稻飛虱達到中抗及以上,且品質達到農業行業標準二級并優于對照的品種,每 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減產≤5.0%。稻瘟病或稻飛虱達到中抗及以上,且品質達到農業行業標準一級并優于對照的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減產≤ 7.0%。
2.3 特殊類型品種
2.3.1品種分類
2.3.1.1有色米品種:紅米、黑米、紫米、綠米等。
2.3.1.2特早熟早稻品種:全生育期≤100天,且日產 量≥4.0千克。
2.3.1.3節水抗旱稻:抗旱級別≤3級(抗旱指數≥0.7)。
2.3.1.4低位再生品種:割茬高度≤15cm。
2.3.1.5軟米品種:8%≤直鏈淀粉含量≤11%。
2.3.1.6其他特殊品種:由稻專業委員會討論確定相應具體指標。
2.3.2產量指標
審定品種與對照為同類型特殊品種,如果沒有同類型對照品種,以相近生育期、相近組別的品種為對照。每年區域 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日產量)比對照增產≥0.0%,每年區 域試驗、生產試驗增(平)試驗點比例≥65%。
附件2
安徽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2022年修訂) 1基本條件
1.1 抗病性
1.1.1 籽粒用玉米品種
小斑病、莖腐病、紋枯病、南方銹病、穗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
除達到上述要求外,還應對彎孢葉斑病、瘤黑粉病抗性進行鑒定。
1.1.2 青貯玉米品種
紋枯病、大斑病、小斑病、莖腐病、彎孢葉斑病、南方 銹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其它葉斑 病田間自然發病未達到高感。
除達到上述要求外,還應對瘤黑粉病、灰斑病抗性進行鑒定。
1.1.3 鮮食甜玉米品種、糯玉米品種
瘤黑粉病、絲黑穗病、矮花葉病、小斑病、南方銹病、 紋枯病田間自然發病抗性未達到高感。
1.1.4 爆裂玉米品種
莖腐病、穗腐病、絲黑穗病、瘤黑粉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
1.2 生育期
每年區域試驗平均生育期比對照品種不長于2天,或收 獲時的水分不高于對照。
當對照品種進行更換時,由玉米專業委員會對相應生育 期指標作出調整。
1.3 抗倒伏性
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分別≤ 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試驗點比例不超過20%。
1.4 品質
普通玉米品種籽粒容重≥720克/升,粗淀粉含量(干基) ≥69.0%,粗蛋白質含量(干基)≥8.0%,粗脂肪含量(干 基)≥3.0%。
1.5 真實性和差異性(SSR分子標記檢測)
同一品種在不同試驗年份、不同試驗組別、不同試驗渠道中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應當<2個。
申請審定品種應當與已知品種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 ≥4個。申請審定品種與已知品種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 =3個的,需進行田間小區種植鑒定證明有重要農藝性狀差異。
2 分類品種條件
2.1 高產穩產品種
區域試驗產量比對照品種平均增產≥5.0%,且每年增產 ≥3.0%,生產試驗比對照品種增產≥2.0%。每年區域試驗、 生產試驗增產的試驗點比例≥60%。
2.2 綠色優質品種
2.2.1 抗病品種:小斑病、莖腐病、紋枯病、南方銹 病、穗腐病、彎孢葉斑病、瘤黑粉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 種鑒定均達到中抗及以上水平。
審定品種與對照為同類型品種,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 比抗病對照增產≥3.0%,且每年增產≥1.0%,生產試驗產量比抗病對照增產≥1.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平) 試驗點比例≥50%。非同類型品種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比非抗病對照減產≤1.0%,且每年減產≤3.0%,生產試驗產量比非抗病對照減產≤1.0%。
2.2.2 機收品種:小斑病、莖腐病、南方銹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達到中抗及以上水平,適收期籽粒 含水量≤28%,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籽粒含水量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60%。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抗倒性達 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70%。
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比同類型對照增產≥3.0%,且每年增產≥2.0%,生產試驗產量比同類型對照增產≥3.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平)試驗點比例≥50%。
2.3 特殊類型品種
2.3.1 糯玉米(干籽粒)、高油、優質蛋白玉米、高淀粉玉米品種
產量:每年比同類型對照品種增產≥3.0%。
抗倒性: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 10.0%。
品質:糯玉米(干籽粒):直鏈淀粉(干基)占粗淀粉 總量比率≤2.00%。高油玉米:粗脂肪(干基)含量≥7.5%。
優質蛋白玉米:蛋白質(干基)含量≥8.00%,賴氨酸(干基)含量≥0.40%。高淀粉玉米:粗淀粉(干基)≥75.0%。
2.3.2 青貯玉米(不包括糧飼兼用)品種
生物產量:每年收獲時參試品種生物產量(干重)比青 貯玉米對照品種增產≥3.0%,每年區域試驗增產試驗點率≥ 50%。
生育期:以同一生態類型區大面積推廣的青貯玉米品種 或國家(省級)區域試驗的普通玉米對照品種為對照,參試 品種生育期應與對照品種相當或不晚于對照;或普通玉米對 照品種黑層出現時,參試品種的乳線位置應≥1/2。
品質(兩年平均):整株粗蛋白含量≥7.0%,中性洗滌 纖維含量≤40%,淀粉含量≥30%。
持綠性:每年收獲時全株保持綠色的葉片所占比例 ≥75%。
抗倒性: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 ≤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大于等于10.0%的試驗點比例≤ 20%;或每年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不高于對照。
2.3.3 鮮食甜玉米、鮮食糯玉米品種
產量:品質評分達到85分及以上,每年鮮果穗產量比 同類型同品質對照品種增產≥3.0%;品質評分達到90分及以上,增產幅度可降低3個百分點。
品質:每年外觀品質及蒸煮品質評分285分。甜玉米品 種干樣品水溶性總糖含量≥12.0%;糯玉米品種支鏈淀粉(干 基)比率≥97.0%,品質評分每高1分,支鏈淀粉(干基)比 率可降低1個百分點,但不得低于95.0%;甜糯玉米品種支 鏈淀粉(干基)比率≥90.0%。
抗倒性: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2.3.4 爆裂玉米品種
產量:每年比同類型同品質對照品種增產≥3.0%,品質優于對照的減產≤3.0%。
品質:膨化倍數,爆花率,籽粒顏色。
抗倒性: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2.3.5 其他特殊類型品種
產量:每年比同類型同品質對照品種增產≥3.0%,品質優于對照的減產≤3.0%。
抗倒性: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其他指標:由玉米專業委員會討論確定相應具體指標。